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小故事大道理


故事里的小猴因為過分溺愛小鳥,而最後害死了小鳥。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到過分溺愛的後果,當方法不當時,好的動機也有可能帶來壞的結果。

關於這個故事,一個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是在家庭方面,有些父母過度溺愛子女的情況。一些被稱為「港孩」的小孩因為父母過度的呵護,很多小事都由人幫忙完成,令他們連基本的自理能力也沒有,長大後無法在社會立足。如果真的為了子女著想,父母便應減少不必要的干預,不能一直保護着子女,讓他們一點不受傷害,完全不經歷挫折,因為當有一天父母無法保護子女的時候,受到嬌慣的子女便會被挫折壓垮。

在社會的層面,政府對社會的過度干預和呵護同樣也會帶來與原來動機相反的後果。很自然地,人們會認為高社會福利,令沒有人再需要貧窮地過日子的社會福利,是會幫助了整個社會。但實際上這正是和父母對子女的愛一樣,過度的呵護會令子女失去面對困難的能力,過高的福利和社會保障也會令社會失去進步的動力。

有一句俗語:「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說明了高福利會引致的問題。所有的事物都有兩面,高社會保障是可以減少貧窮的問題,但這些錢是由哪裡來的呢?給低收入人士的資助其實都是有其他人繳交的稅款裡來的,高福利就代表了高稅率。如果說窮人也有權利受到保障,那每天辛辛苦苦工作的人們有沒有權利留著他們賺來的錢給自己的家人呢?

先不說權利的問題,過高的福利其實對這個社會並沒有好處。正如前面提到的俗語所說,高福利、高稅率的制度會令努力和回報不成正比,導致人們失去了工作的熱情和生產的積極性。長遠反而會令社會的整體生產力下降,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單看高福利的歐洲,在2012年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就比美國低了百分之二十五,而且歐洲的國民仍然認為他們被雇主虧待,近年接連發生多次大罷工,顯示一旦提高了的社會保障便無法降低。由此可見,政府過度干預市場是會帶來負面的後果的。

雖然一些人的收入低不完全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但我們也要記住大部分的高收入人士的富裕是來自於他們自己的努力,雖然一個社會不能一點沒有福利,但我們要尊重人們的努力,不能成為「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